第一百七十二章——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2(1/3)
作品:《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在歐洲1848年革命之後,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況依舊,從政治上來說,這場革命基本上是失敗了,因爲沒有達成革命所要達成的目的,而且爲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德意志各個邦國都開始加緊對國內的控制,政治更加黑暗,但是從經濟角度來說,在1850年之後,經濟卻有了非常大的飛躍。德意志煤鋼等重工業産量平均每十年增長一倍多,到了60年代的時候,工業就已經追趕上了法國的步伐。工業的發展,壯大了手裏有錢的資産階級。
一方面資産階級獲得發展,另一方面,封建地主的日子卻有些不太好過,在50年代破産的貴族數量增加,在1856年的時候,普魯士還擁有12339個容克莊園(即普魯士封建地主),其中只有57%能勉強維持所謂的“貴族生活”。在破産和轉換經營方式、進行資本主義經營的選項面前,容克地主們的選擇並不難猜,因此,也就隨之産生了所謂的“解放農民”,普魯士的“解放農民”在本質上和沙俄的農奴改革是一樣的,都榨幹了農民兜裏租後一個銅幣。這一方面,給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也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當越來越多的容克地主放棄了原來的封建基礎,導致這些容克貴族對國王、或者說是對普魯士的君主政體的依賴性增加,他們經濟來源的不足使得他們依賴王室給與的津貼,因爲農奴制的取消,他們需要王權來賜給權力,進行統治。既然是吃國王的,喝國王的,既然要對國王忠心耿耿,因此形成了容克地主階層的所謂的“忠君思想”,並且在政權上死死抓住不放。
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的分化和資産階級化,是普魯士社會性質的改變,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主要前提之一。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是一個資産階級化的容克貴族。他本身的遭遇就是當時普魯士容克的一個典型代表。
俾斯麥出生在一個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的舍恩豪森莊園祖宅,出生于一個世代容克的家族。在兩歲的時候,遷往了波美拉尼亞的克尼帕霍夫莊園,雖然就財富和社會地位而言,俾斯麥家族並不是第一流的,但是也肯定不是下層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容克貴族家庭,卻經常面臨經濟拮據、財源枯竭的窘境。直到後來俾斯麥選用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才轉虧爲盈,並且大賺了一筆。
第二個特征,就是當時的關稅同盟擴大了市場,使得小德意志地區(指的是不包括奧地利的德意志地區)的經濟同普魯士逐漸一體化。關稅同盟對內實行貿易自由化,對外實行一定的關稅保護,保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以普魯士爲中心的鐵路網建立了起來,它以特有的威力闖入各種舊的生活習俗,使得德意志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以致于當時的詩人將鐵路稱之爲“德意志統一的結婚绶帶”。雖然關稅同盟保障了參加各邦的經濟利益,促進了各邦的經濟發展,但是也使得參加同盟的這些小邦逐漸失去了獨立的地位,不可能實行自主的政策,使得普魯士對各邦的控制力加強。
在這有一點比較有意思,那就是爲什麽奧地利沒有參加關稅同盟,如果奧地利參加的話,奧地利的號召力還是在普魯士之上的,按理說普魯士爭不過奧地利,很可能關稅同盟是爲了奧地利做嫁衣而不是爲了普魯士服務,那爲什麽奧地利沒有加入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奧地利的內功沒練到家——它的經濟發展水平比普魯士落後。雖然在1848年歐洲革命之後,奧地利也在逐漸發展經濟,但是奧地利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資産階級的力量要比普魯士低得多,弱得多,因此,它無法同普魯士或關稅同盟地區實行自由貿易往來或者低關稅政策,因爲如果實行的話,自由貿易和低關稅會將奧地利的經濟給拖垮。奧地利有意地建立起了高高的關稅壁壘,不讓德意志各邦的貨物運進來,實際上也就罷自己給禁锢了起來。
等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頁继续阅读......... 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 最新章节第一百七十二章——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2,网址:/34438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