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俄国的蜕变 12(1/3)
作品:《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亞曆山大的改革在俄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得俄國進入到了資本主義階段,如同彼得大帝改革一般,亞曆山大的改革也使得俄國迅速發展起來,他也因此永遠被留在了俄國的曆史上。
俄國1861年改革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比如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是這是改革的通病,只要是不流血的改革,都會有殘余,只是多和少的問題。當初英國爲了建立資産階級的統治,又是打內戰,又是發動政變,但是現在政府要員們比如首相外長之類,在到宮殿觐見國王的時候,在宮門口,就得下了汽車,換上馬車;宮廷的儀仗兵也不是手握鋼槍,而是拿著冷兵器。而日本經過倒幕運動之後,進行的明治維新,天皇不也是集大權于一身。這還都是打過仗,留過血的,俄國這都沒流血,有殘余在正常不過了。
這場改革還具有非常殘酷的剝奪性,之前曾經講到,俄國農民要付出高于地價數倍的錢來進行贖買,這是對農奴非常殘酷的剝削和壓榨。
與此同時,它還具有欺騙性,表面上說得冠冕堂皇,結果滿肚子的男盜女娼。此外,這項改革並沒有在根本上改變封建的生産關系。其實想想就正常,你讓一個地主改變地主的生産關系,就好比是一個廚師不去做飯開始砸鍋了。
改革既沒有改變封建專制政權的階級實質,也沒有改變地主土地占有制。貴族地主繼續掌握著國家政權,照舊控制著大量土地。地主的土地占有制是農奴制殘余的經濟基礎。根據1877—1878年的統計,在歐俄49省的9,150萬俄畝私人土地中,有7,300萬俄畝以上的土地,即約80%的土地,是屬于貴族的。
改革沒有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相反,農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1/5以上,有些省份甚至達40%以上。同時,地主霸占良田和整塊的土地,將零星土地和沙地分給農民,地主的土地還像楔子一樣楔入農民土地之中,致使農民不得不以高價租種地主的這種楔形土地。
工役制農奴經濟是封建農奴制殘余的另一表現形式。八十年代中葉,在歐洲43省中,17個省是工役制農奴經濟占優勢,7個省是混合制經濟占優勢,另有19省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可見,工役制農奴經濟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農民在缺乏土地的情況下,爲了使用地主耕地.牧場和草地,被迫以最苛刻的條件向地主租佃,接受工役制剝削。
工役制剝削與資本主義剝削不同。它的基礎不是私有主的資本,而是土地;不是自由雇工,而是帶有高利貸性質的盤剝。工役制是徭役制的直接殘余,是從徭役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形態。列甯在分析工役制時指出:“工役制的實質就是農民用自己的農具和牲口耕種地主的土地,從而得到一部分貨幣報酬和一部分實物報酬。”
封建農奴制殘余,使農民在改革後仍然處于十分悲慘的境地。他們政治上仍然受壓迫,經濟上照舊依附于地主。他們承擔著贖金.貸款利息和贖買手續費的盤剝以及土地稅.自治稅和村社捐稅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的重壓。因此,廣大農民仍然常年在饑餓線上掙紮。
雖然改革有著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總體來說,還是進步意義更大。1861年農奴制度改革畢竟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産關系與生産力相適應,使資本主義在國民經濟許多部門中得以確立。俄國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狀態。所以列甯認爲,“1861年2月19日標志著從農奴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新的資産階級的俄國的開端”。
在農業方面,,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明顯地表現爲農民階級的分化上。在農村,農民階級一方面分化出少數富農,他們擁有優良的牲畜.農具和大量土地資金,是農村中的資産階級。他們不僅購買農民所出賣的份地,而且還買進地主所出售的莊園。另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頁继续阅读......... 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 最新章节第一百八十九章——俄国的蜕变 12,网址:/34438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