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钢铁炼狱:一战 6(1/3)
作品:《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如果說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時候一場追求民族解放的正義戰爭的話,那麽第二場巴爾幹戰爭就是赤裸裸的爭奪地盤的行爲,跟德英法等歐洲帝國主義爭奪的行爲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規模小了點而已。
有句話說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論是興高采烈得勝的一方,還是失魂落魄、准備重新來過的失敗的一方,他們國家的人民都成了各國政府爭奪地盤和霸權的犧牲品,在戰爭期間,據不完全統計,就有50萬以上的人民被迫出逃或者被驅逐,成爲難民,流離失所。這其中,有23萬多土耳其人被趕出了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1.5萬名保加利亞人被迫從馬其頓遷到希臘,7萬多希臘人則從色雷斯逃往了保加利亞,7萬多阿爾巴尼亞人被遣返到挨皮爾,28萬多希臘人被土耳其人驅逐出境,相對應的,10多萬生活在希臘的土耳其人也被迫返回到小亞細亞。
人民遭受到了苦難,但是如果戰爭在真的能解決問題,那這也到說得過去,畢竟是爲國家獻身了嘛,但是最讓人無語的就是,這場戰爭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得矛盾更加尖銳、激烈,就好像一戰之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樣。首先,原屬于土耳其的馬其頓遭到相鄰各國的瓜分,但是各國在瓜分的時候,似乎忘了問一下當地人民的感受,馬其頓人表示自己很生氣啊,之前都是一塊受苦受難的兄弟,憑什麽你們就能獨立,甚至還瓜分我們?!戰敗的保加利亞則對塞爾維亞和希臘更看不下去了,因爲塞爾維亞和希臘可以說是兩次巴爾幹戰爭中最大的贏家,兩國的地盤成倍的擴大,這讓保加利亞很不爽啊,雖然自己被打回去純粹是自找的,但是人們往往會忽略掉自身的因素,眼睛去緊緊盯著別人。所以,保加利亞多次提出,對于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簽訂的條約,那是十分的不合理,我們應該做一點修改,讓它變得合理,當然,塞爾維亞和希臘肯定是拿一種看小醜的眼光來看保加利亞。
新的矛盾和利益沖突使得巴爾幹各國的力量進行了重新組合,原來的巴爾幹同盟徹底煙消雲散。源自英國的那句外交名言“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體現的淋漓盡致。現在,巴爾幹半島上說得上話的各國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陣營,他們所以既得利益者,要保護已經到手的地盤不再被搶回去。而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這前一刻還打得難解難分的兩個帝國現在卻站到了一起,因爲這兩個國家對現狀非常不滿,想著要改變現狀。表面上看,是這兩個集團在進行對抗,實質上,是他們背後的大國在進行對抗,塞爾維亞陣營後面站著協約國陣營,而保加利亞、土耳其陣營後邊則是同盟國陣營。
看看兩大軍事集團所支持的陣營,發現有一個比較好玩的現象,那就是以英國爲首的協約國陣營和它所支持的塞爾維亞陣營都是企圖維持現狀,是防守的一方;而以德國爲首的同盟國陣營與其支持的保加利亞陣營,則都是對現狀不滿,希望打破現狀,是發起挑戰的一方。
兩次巴爾幹戰爭增加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沖突,各個大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經濟利益和勢力範圍決定著他們各自的政治態度,再具體問題上明爭暗鬥。但是,雖然各個國家都心懷鬼胎,但是爲了維持各自集團的穩定,保證集團的戰略利益,他們之間又有著妥協。正是因爲這些妥協和讓步,使得巴爾幹戰爭並沒有成爲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卻加深了協約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之間的敵視和對立,並且雙方都開始瘋狂地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在這,要著重說一下塞爾維亞。不單單是因爲塞爾維亞最終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也是因爲它本身所處的位置以及對巴爾幹局勢的影響。塞爾維亞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李領土擴大了一倍,人口也增加了50%,一躍成爲巴爾幹半島上舉足輕重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頁继续阅读......... 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 最新章节第二百零五章——钢铁炼狱:一战 6,网址:/34438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