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3(1/3)
作品:《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就在俾斯麥等著時機時,可能是上帝也希望德國統一,一個國際上的變局,爲俾斯麥提供了機會,這就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
其實這並不是該問題的第一次爆發,早在1848年革命的時候,就爆發過第一次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當時還爆發了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最終,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分離運動失敗,但是在19世紀60年代再度活躍起來,支持德意志統一的人,都希望能將丹麥統治的這兩個地方,並入到大德意志的版圖。其實,荷爾斯泰因應該歸入大德意志,脫離丹麥的控制,因爲荷爾斯泰因大多是德裔,但是石勒蘇益格卻主要是丹麥裔,而且是丹麥國王的采邑。但是,德意志聯邦在這兩地有著很深的政治影響。就在分離運動愈演愈烈,俾斯麥虎視眈眈的時候,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丹麥國王找上帝喝茶去了。
圍繞繼承人是否有這兩地區統治權的問題,德意志聯邦和丹麥是撞在了一起。德意志聯邦派出軍隊,兵進荷爾斯泰因。丹麥選擇了退讓,軍隊開始撤退。在1863年聖誕節的時候,德意志軍隊占領了荷爾斯泰因,開始與丹麥對峙。對于俾斯麥來說,他需要戰爭,因此他在1864年的1月16日向丹麥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丹麥廢除十一月憲法(這個十一月憲法涉及到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雖然他給出了條件,但是這個條件卻是根本無法完成的,而且時間還那麽短。丹麥估計也認清了德意志的嘴臉,直接給拒絕了。于是,在2月1日,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軍隊踏入了石勒蘇益格,戰爭爆發了。
但是這是一次爲期很短的戰爭,在2月1日進入石勒蘇益格,英國就開始進行居中調停。其中站在英國背後的還有法國、俄國和瑞典。經過激烈的爭論,但是卻沒有什麽成果,當年6月25日,負責調停的倫敦會議結束,各國因爲各自的利益未能達成一致。而就在倫敦會議結束的前一天,交戰雙方的停火令已經結束了,戰火重燃。丹麥在迪伯爾戰役戰役中大敗虧輸。丹麥位于日德蘭半島上,國土狹小,戰略縱深很小,普奧聯軍趁勝追擊,把丹麥國王趕出了日德蘭半島。戰敗的丹麥國王無奈,只得交出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在1865年8月14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訂了加斯泰因和條約,分管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
這就是曆史上的普丹戰爭,也叫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也是普魯士三場統一戰爭中的第一場戰爭,俾斯麥跨出了統一德國的第一步。
借著普丹戰爭的東風,俾斯麥可以放手而爲。在1863年10月28日,普魯士議會進行了重新選舉,結果俾斯麥的反對者們獲得了壓倒性多數,新的議會立馬就開始向俾斯麥開炮,下令政府立刻廢除控制言論的緊急新聞法令,而且不能無故征稅等等。這要是擱在美國,估計政府就得低頭,但是這是普魯士,俾斯麥都懶得看議會一眼,政府該怎麽幹活還怎麽幹活,就好像議會不存在一樣。
普魯士進行大規模的擴軍,步兵由45個步兵團增長到81個,騎兵團從39個增長到48個,炮兵團則翻了一倍,從9個變成了18個。大大增長的戰爭力量,也使得普魯士有力量來挑戰德意志內部的競爭對手——奧地利。
雖然普魯士和奧地利共同戰勝了丹麥,但是在普魯士和奧地利在1865年簽訂條約之後,兩國之間的關系又開始變得劍拔弩張。俾斯麥開始著手進行同奧地利戰爭的准備。
外交上,他要保證歐洲的列強最起碼要保證對普魯士的善意的中立,不能搗亂,因爲普魯士的力量不足以同兩個及以上的歐洲列強同時開戰。除此之外,他還利用了當時廣爲傳播的民族主義情緒。他在小德意志地區煽動德意志民族運動,他提出用一個普遍、平等、直接選舉産生的德意志代表會來取代德意志聯邦議會,旨在爭取小德意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頁继续阅读......... 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 最新章节第一百七十三章——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3,网址:/34438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