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俄国的蜕变 1(1/3)
作品:《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俄國改革的事,說來話長,我覺得還得從俄國的環境說起。俄國位于歐洲的東部,地處內陸,波羅的海的入海口還是從瑞典人手裏奪過來的,在奪得入海口之前,俄國一直沒有一個入海口。衆所周知,歐洲的發展源自于地理大發現,源自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源自于資産階級的逐步發展。地理大發現帶來的龐大的資金,可以說跟俄國一點關系都沒有,再加上俄國的主要經濟就是農業而非工商業,所以,俄國逐漸落後于歐洲其他地區。其實,當地理大發現之後,經濟的重心就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從大西洋沿岸向東方的腹地,經濟的發展逐漸緩慢和落後。所以,才會有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國富國強兵,並且奪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但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再加上俄國的環境和俄國自身的特點,使得俄國的封建制度依舊非常牢固,在西歐各國紛紛進行資産階級革命、發展資本主義的時候,俄國卻還在加強自身的封建制度,在與之相鄰的中歐德意志地區都開始逐步轉向資本主義的時候,俄國依然在堅持著自己固有的制度。但是,在曆史的車輪面前,任何強大的國家、任何偉大的人物都微小的微不足道,任何阻擋都將是螳臂當車,無論樂意還是不樂意,都必須順從曆史的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雖然俄國一直頑固,但是最終也敵不過曆史的力量。
俄國之所以會發生1861年改革,首先是因爲經濟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改變之後,那麽與之相對應的上層建築也會與之發生改變。最主要的,就是俄國本身資本主義的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城市開始繁榮,在原先的荒地上,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是個人都得吃東西,因爲沒有人不吃東西還能活著的,但是城市裏的人是沒地的,沒法種地自己産糧食,所以只能去買糧食。所以,城市的發展導致了對糧食極大需求。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方聯邦政府也是靠著糧食,穩住了各個歐洲列強。而作爲坐擁烏克蘭、東歐平原等地的俄國,自然就是産量大國。歐洲糧食需求量的大增,可讓俄國的地主們非常高興啊,因爲這意味著白花花的銀子啊。但是,歐洲發展的太快了,俄國糧食的生産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爲了提高糧食産量,更多、更快、更好地賺銀子,越來越多的地主開始采用機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傭勞力。列甯曾這樣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地主爲了出賣而生産糧食,而這就是舊制度崩潰的先聲。不過,雖然有很多的地主轉變了生産方式,但是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絕大部分地主是采用增加地租的辦法來擴大自己的收入。
在土地肥沃、工業不怎麽發達的各省,當地的地主主要是靠縮減農民的份地,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經濟收入。在這裏,十九世紀上半葉,地主的土地增大了2——3倍,但是農民的份地缺平均縮減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隨著地主耕地的增加,農奴們的勞動也變強了,因爲地主的地也是需要農奴來耕作。
但是在俄國工業比較發達的省份,地主們主要是靠代役租來謀利,所謂的代役租指的是農奴們向地主們給錢。地主們爲了更大的獲利,日益提高了代役租。承受如此重壓的農奴,爲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城市或遙遠的地區受雇于手工工場或從事手工業和商業,要不然根本付不起。這些農奴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農村,脫離了土地,成爲了自由勞動者,這就使得原先的經濟制度遭到了破壞。
這就是當時俄國社會所發生的變化。一方面,城市的興起,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原先的經濟方式已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不但一部分地主已經變成了類似于英國的“新貴族”,原本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們也離開了土地,並且因爲農奴選擇的增多,使得在農奴內部也産生了分化。城市資産階級和農村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頁继续阅读......... 1492—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 最新章节第一百七十八章——俄国的蜕变 1,网址:/344384/153.html